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1:35 点击次数:142
李炎姬姬韵文学艺术2025年06月23日21:56 河北报道——
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经济十分拮据的年代,我出生在农村,从小跟着妈妈看露天电影《杨三姐告状》。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滦县(现今滦州市),也让我深深爱上了那个不畏强权、百折不挠的杨三姐形象。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如火种般点亮了我的童年,给我评剧启蒙,温暖了我的大半生。她的故事是人性中最质朴又最强烈的正义感体现,成为几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。
电影《杨三姐告状》讲述了杨三姐为替姐姐杨二姐伸冤,历经重重磨难,最终揭露真相的故事。杨二姐被丈夫高占英及其大嫂裴氏和五嫂金玉合谋害死,杨三姐多次上诉无果,最后直诉天津高等检察厅。新任杨厅长是军阀出身,急于立功,立刻批准调查,最终开棺验尸,真相大白,凶手被依法处决,杨三姐为姐姐报了血海冤仇。荧幕上,杨三姐一袭素衣,泪眼含恨,撕心裂肺地喊着“冤枉”,小小的我紧握拳头,替她愤怒,也怨恨那个贪财不义的高家和冷漠无情的县官。从那时起,杨三姐那种刚烈不服输的精神,就深深刻进了我童年的记忆里。
展开剩余72%正是因为这部戏,我爱上了评剧。那独特的唱腔如磁石般吸引我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改革开放初期,能看的电影不多,娱乐大多来自半导体收音机。收音机里时不时播放着《杨三姐告状》,我痴迷其中,小学时用拼音代替汉字,认真记下“与母辩理”、“尊厅长”、“一见哥哥上锁条”等经典唱段,激情澎湃,热血沸腾。整出戏,我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唱,这部戏成了我通往戏曲世界的钥匙,深深扎根在我的心灵深处,成了我痴迷的对象。通过电影和收音机,我也认识了谷文月、赵丽蓉等评剧名家,她们的精湛表演和动人唱腔,成为我心中的偶像。
这部剧自创作至今,已有百余年历史,是各大表演门派的镇团之宝。它经典红遍大江南北,家喻户晓,无论男女老少皆知。艺术源自生活,《杨三姐告状》紧贴现实,影响深远,始终在教育启迪老百姓,引发对社会正义的觉醒,这便是它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。
随着年龄增长,我渐渐体会到这部戏不仅震撼了我的心灵,更像是一记灵魂的重锤。谷文月老师高亢悲壮的唱腔和舞台上杨三姐的每个眼神、每个动作都让我着迷。她那种倔强的精神像种子一样在我心中生根发芽,刚烈的喊声“冤枉”让我心头颤抖。那时的我不懂什么唱腔技巧,只觉得乡下姑娘敢和官老爷硬杠,真了不起。没想到,这份缘分竟是我一生的牵绊。杨三姐教会我的,不只是评剧的韵味,更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激励我在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勇于较真,奋发向前。
几十年过去,《杨三姐告状》依旧在舞台上生机勃勃,而我也从懵懂孩童成长为一名痴迷的业余票友,活跃于各种公益舞台。每当唱到“尊厅长休要怒气发”,心中总是热血沸腾。这部戏,早已不是简单的故事,而是深植我骨血的热爱。
2024年秋高气爽之际,滦州市举办了“迎国庆庆中秋”首届京津冀评剧票友大赛。我作为河北唐山代表,终于踏上了杨三姐的故乡,滦州市这片童年梦中的土地。决赛当天,来自河北、天津、北京、辽宁等地的20位票友汇聚评剧艺术馆,大家用饱满的热情和高水准的唱腔,共同点亮了评剧舞台。
我演唱了《杨三姐告状》中的“一见哥哥上锁条”,穿上了杨三姐的服装,扎起大麻花辫,蓝底粗布小花上衣配蓝色裤子。比赛秉持公平公正原则,邀请了梅花奖得主、国家一级演员等专家评委现场打分。我的唱功得分不错,但表演因身高等原因扣分,最终排名第十一,遗憾未获三等奖。滦州市的文友戏友们早早来到现场,陪我候场并合影。滦州天韵评剧团团长刘小东老师也是我的好友,他用地道的滦州口音真诚地说:“妹子,你唱得好,但你个头太高了,像个模特,不像杨三姐,演不了她。”评委的肯定与好友的调侃让我当场泪流满面,我说:“我没想那么多,我只是喜欢杨三姐。”
虽然未能获奖,这次比赛让我收获满满:专家指导、结识新朋友、重逢老友。更让我感慨的是扮装时大麻花辫竟让我看到了母亲年轻时的影子,发现我与母亲极为相似,越看越亲切,带来一份温暖的怀念。未来,即便不能再穿戏服唱《杨三姐告状》,我依然会清唱,传承评剧韵味,弘扬杨三姐那种为正义抗争的精神。
滦河流域这片壮美的土地,孕育了杨三姐这样坚韧不屈的乡民。时代变迁,经典依旧。《杨三姐告状》或许永远告不完,但我与她的缘分一辈子不散。我将继续唱“尊厅长”、“一见哥哥上锁条”,那份热忱始终涌上心头。戏中的杨三姐,戏外的我,早已融为一体;历经百年,这部戏让我痴迷半生,我与她的故事,还将继续……
发布于:山东省